又到一年美国大学申请季,满街都是焦虑的家长。昨天一位妈妈告诉小编,她正开着车,车子突然坏在了高架上。叫来救援交警,一看才知道,加油报警灯早就闪烁提醒该加油了,一心想着儿子ED/EA的她,却完全没注意到!
淘老师想起此前刊登《洛杉矶时报》的一篇文章,作者Ben Orlin是耶鲁大学2009年数学系毕业生。在此特意总结了文章精华,大家就来听听——
为何这位前耶鲁面试官
决定不再参与这场
招生的“游戏”
僧多粥少,你无法怪学校
新生宿舍里的每一个床位,都有20个孩子在排队候选,这其中至少有5位是各个高中的璀璨明星。
从这些强手如云的、等待“死亡宣判”的队列中里挑选一个“生存者”,对招生官们来说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而这个过程没有正确答案。
2017年耶鲁大学收到了30932份申请,但只能录取1856名学生,这就意味着有94%的申请者要被拒!
有位招生官说:在这1856名拿到Offer的学生后面,再选出1800名,他们仍然符合耶鲁的学术标准)
名校录取无关最好,只关平衡
在众多合格学生中,顶尖高校并非在寻找最好的申请人;它们甚至没法给出一个唯一的、定义明确的“最好”的概念。
他们寻找的是平衡。他们只是努力将各式各样的新生招到校园里。
“一致性”和“公正性”——不管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——都和招生无关。
这就像在拼一盒什锦杂果,你才不管这颗花生是不是比那个巧克力片更值得放进盒子里,你只是选择那些品质好的,放在一起很和谐的组成部分。
当然,站在大学角度,这种方法也许看上去并不随意。但对学生而言的确如此:这一年学校青睐吹小号的,下一年又喜欢吹巴松管的,孩子们根本无法得知大学是否这阵子需要他们的特定才能。
也因为这个原因,被大学拒绝就像是在相亲网站上被拉黑一样——不是针对你个人,只是招生办公室并不真正了解你。
大学挑选新生,是为了自身利益,而你刚好不在其迫切的需求之列。
“申请像一个漫长的求婚过程”
但是,校园参观、宣讲会、文书写作、标化成绩、成绩单、推荐信,还有最后一样重要的面试,使得申请大学犹如一个漫长的求婚过程。
与首次约会被冷漠相比,申请被拒,如同婚礼当天被遗弃在圣坛上一般。
/ 我们来看看“求婚准备”吧 /
↓↓↓
● 一篇自白式的文书;
● 课余活动记录归档;
● 冥想一个哲学问题;
● 热爱学校的原因;
● 展示老师的褒奖。
整个过程是如此定制化
像是撰写自传
以及对自我的全盘审视
理想!成就!信念!
然而,所有数据都给流水线一般的体系戴上了一副亲切的面具。
无论本意多真诚,耶鲁招生团队还是要拒掉94%的申请人;此外,没此外了。
如果你很不幸地成为婚礼殿堂
被遗弃的那一方
请记住:
“天涯何处无芳草”
招生过程很任意
“长话短说,这就是我为什么不会重新成为招生面试官的原因。
虽然我爱我的大学教育,但我并不想成为这样一个不可预测、不透明、以及令人失望的招生过程的代言人。
那些数以千计被耶鲁拒绝的学生,如果拿到的是那个厚厚的录取包裹,而不是一纸单薄的拒信,原本是可以在这里茁壮成长的——这个念头特别让人沮丧。”
也许心理学家巴里·施瓦茨(BarrySchwartz)是正确的。他说,大学应切换到纯粹的彩票系统。
“每一个精英学校,应建立(入学)标准……所有符合这些标准的申请人的名字都将被放入一顶帽子,然后随机抽取获奖者。”
——巴里·施瓦茨
在驳回施瓦茨的提议之前,别忘了我们已经有一个任意为之的流程了,只不过被伪装成深思熟虑的样子罢了。
为什么不摘下面具呢?
从这个耶鲁校友的言辞中,我们看到美国名校录取过程中的一些不透明、不可预测、以及令人失望,我们甚至可以读到很多悲怆和无奈!
不过小编开头提到的那位家长也可以不要焦虑了!淘老师想说:
如果你的孩子被名校录取了,恭喜你们!
如果未被录取,请记住,他同样很优秀!
原文标题:Why I won't reenlist as a Yale alumni interviewer
作者:Ben Orlin
文章来源:洛杉矶时报
翻译/编辑:淘老师
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更改